陽明山茶始末
陽明山茶始末
千呼萬喚~「茶師一刻 Cha Tour 」的APPLE Podcast 終於上線啦!!
根據相關研究,陽明山茶區至遲在1830年代就有栽植茶葉的記錄。
據1834年完稿的《淡水廳志稿》記載:
「茶,出太平山、大屯山、南港仔山最盛,年約出十萬餘觔,每觔價銀一錢至三四錢不等,挑運彰、嘉、臺、鳳發售甚多焉。」
可知北部士林、北投的大屯山區很早就有茶葉生產。
後來根據地方耆老口述調查,1950年代時,陽明山多有種植茶葉與柑橘。
直至1980年代,由於台灣茶業重心逐漸往台灣中南部移動,北部茶區面臨人工欠缺、茶價不高的影響,茶園面積逐年減少,於是茶葉生產逐漸淡出陽明山茶區,漸至消失。
此次茶會所種植的茶,係於十幾年前松園負責人何聖欽先生的無意發想。當時這兩處茶園乃是荒地,先前曾種植過黑松,後因腺蟲病影響,逐漸將松樹移出。當時何先生友人建議可以種茶,何先生遂購買茶苗種植。
當時有2~3個品種,現如今以金萱種為主。
茶園施行半野放管理,產量不高,仍無法規模化生產。
因緣際合之下,茶師一刻與松園合作,形成了這次「陽明・陽茗」專場茶會的契機。
以對陽明山茶獨到的觀察,由「茶師一刻」製作出兩款不同風格的茶品。
以茶會形式,分享給大家。
使諸多未曾接觸、甚至未曾聽說過陽明山茶的朋友,能一睹陽明山茶的面貌。
由於茶園蟲害較嚴重,因此在手法上充分運用此特點,並結合火山岩土壤特性,生產出別樹一幟的茶葉風格。
以最誠摯的心,邀請大家一起來品飲,首次的陽明山茶專場茶會。